您好,欢迎访问宁夏科协官网

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

15
2018年08月

喝水都胖,你确定只喝了水吗?这10个饮食习惯让你变成易胖体质

来源:科技日报   作者:

 

  最近,湖南卫视播出的综艺节目《我家那小子》让钱枫上了热搜。

  这是一档记录明星独居生活的节目,钱枫在里面是一个孤独的美食家。

  去餐馆点菜时,恨不得吃遍所有的菜,回到家后,还要吃火鸡面,终于一胖毁所有

  ▼

   

  回到现实生活中,想想看,你的老公,自称曾经是学校四大校草之一,因为胖,不也成了一个油腻的中年男人吗?

  偏偏他还很无辜,觉得自己是易胖体质,喝水都胖。

  那哪是什么易胖体质,根本是吃了啥都忘记,以为自己只喝了水的健忘体质!

  当然,减肥这件事就和谈恋爱一样,道理都懂,就是做不好。

  今天维他狗决定好好教大家如何实操,不再被人戏谑“死胖子”

  接下来你将看到:

  1. 这10个习惯让你变成易胖体质

  2. 人人都该学习的6个常瘦好习惯

   

  很多人都在吐槽,为什么小肚腩总是减不掉?为什么我又胖了3斤?

  其实,是你的出发点错了。

  减肥的目的根本不是「重回XX斤」,「气死前男友」,而是要回归到科学的生活方式,让身体恢复健康的状态。

  习惯好了,体重自然会下降。

  同理,这里的易胖体质,就是因你的生活习惯不健康导致,到底有哪些不良的习惯呢?

  1. 喜欢吃碗底汤泡饭

  每一个胖子的微信上,几乎都关注了好几个不同的美食账号。

  这些博主深夜发吃已经够可恶了,更气人的是,他们频频给你洗脑:

  一个真正懂吃的人,吃完小龙虾后,剩下的汤汁是要拿来拌饭的

  简直害skr人,你造不?碗底汤有很多油脂啊!

  而且口味咸香,一不小心,就容易吃上一大碗米饭,能量也跟着升上去了。

  对于这些博主,维他狗只想做一件事情:

  ▼

   

  提醒一句,下列饭也属于此类

  ▼

   

  2. 喜欢吃带有“酥、脆、柳”的食品

  ▼

   

  它们都是真空油炸①制成的。虽然真空油炸在安全性上优于普通油炸,但因为有了油,脂肪和热量就蹭蹭上涨了。

  注释①:指在无空气的环境下油炸,油的沸点、油炸的温度相对较低

   

  8月是旅游高峰期,亲友们去游玩,就会给你带一盒当地的“酥”,表面上是作为手信,实际上是炫耀自己去了哪里。

  贫穷如你就算了,还会因此付上长胖的代价。

  要知道,这种酥香的口感要靠大量脂肪(含反式脂肪酸)、糖以及很多添加剂来堆积,高能量高脂肪,想起来就瑟瑟发抖

  ▼

   

  注意,一些带有派字(苹果派、蛋黄派)也属于这种类型,为了将来可以美美的穿上婚纱,能忍则忍吧!

   

  这些“柳”可能并不是真材实料做的,比如蟹柳大多是用鱼肉碎末做的。

  为了增加口感,一般会额外添加肥肉和淀粉,很多情况下还会用油炸。

  吃一丁点肥肉就会作呕的你,吃起炸鸡柳来还是蛮欢快的嘛!

 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食柳肥成球。

  那我在炒牛柳之前,会用一些淀粉把牛肉抓匀,这样口感更嫩滑,这会不会发胖?

  这里的淀粉算少量,可以忽略不计,会导致发胖的,往往是那些肉柳半成品哦~

  3. 喜欢吃饮料、甜食的人

  这里的饮料可不仅仅是看起来就很胖的奶茶,碳酸饮料哦,像夏天人手一瓶的冰红茶,冰绿茶,柠檬茶也是中招了呢!

  饮料和甜食,含有大量的糖分。并且甜味会让人上瘾。促使大脑不断发出“摄入糖分”的信号。

  这就是为什么甜食吃了“停不下来”跟“吃不饱、吃不够”的原因。

  特别要说的是,很多人会忽视蜜饯类,其实很多蜜饯类也属于糖分含量较高的食物。

  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很多糖,一是有利于抑菌,二是有利于增加糖味,更加美味。

  ▼

   

  4. 吃饭很快的人

  我们吃饭的时候,吃什么,吃多少,都是由大脑神经控制的,如果吃得太快,大脑神经是反应不过来的,只能依靠胃来帮忙。

  也就是当你感到胃撑的时候,吃下去的已经远远超过身体所需了。

  ▼

   

  5. 边追剧边吃饭

  现在《延禧攻略》热映,每到饭点,女同事们齐刷刷地和电脑、手机对食,办公室里傻笑声此起彼伏。

  这里分两种情况:

  ① 本来有食欲,沉迷于电视而食不知味,没有了食欲;

  就像你看着傅恒直流口水,暂时忘记了那个肥头大耳的老公

  ② 不知不觉吃太多。

  看到剧中皇上把璎珞和傅恒拆散,你气到大口扒饭,不知不觉吃了过多的食物,饭后也不站起来消下食或运动运动,继续观看紧张的剧情,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肥胖。

  ▼

   

  6. 怕浪费粮食的人

   

  其实这个观念要转变。

  从风险评估来说,过多的摄入食物,对身体产生的危害要远远大于“那点可惜”,当然我们也绝不是提倡你浪费,而是当断则断。

  7. 存不住零食

  你网购了一大袋零食,瓜子、毛毛鱼、鸭脖……准备晚上追剧时慢慢吃,谁知你那贪吃的老公背着你,用两个晚上就全解决了。

  还好胖的是他而不是你

  8. 过度奖励自己

  老板夸你报告做得好,中午决定庆祝下,吃个18元的自助餐,晚上老公捧着手机不解风情,你气得发抖出门拐左吃烤串……

  既然已经是体重过百的人,还是成熟一点吧。

  ▼

   

  9. 口渴才喝水的人

  在自己觉得渴的时候才喝点水,这种情况就说明身体也已经处于一种轻度缺水的症状,是要我们及时补充水份的一种信号。

  喝水能使人产生一定的饱腹感,降低食欲,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,起到润肠通便,预防便秘的作用。

  爱喝水的人,身材相对来说能维持得更好,更不容易发胖。

  如果直男们老是叫你多喝水,那么你就得反省下了。

  我经常口渴,喝了水还口渴,我是不是有什么病?

  是,这种病只要继续喝水就会好了。

  10. 喜欢下馆子

  是人都懂的道理,却有很多学者做了非常正经的研究。别吵吵,就是为了说服顽梗不化的你。

  Naska(学者)等完成的一项研究,纳入了来自11欧洲国家,年龄35-64岁的人群数据。

  结果发现:在外就餐者较在家就餐者摄入更多的饮食、糖、甜品、和面包,无论男女都是如此。

  请想尽一切办法自己带便当吧,即使这很难 →带饭攻略

  对照检查,自己中了几条?中了5条以上的人,就不要再抱怨什么喝水都胖了。

  别丧气,你还可以抢救一下。案例为证:

  ▼

   

  看到没,只要找一个好的主人家,哦不,只要养成好的习惯,你真的可以摆脱肥胖,同时还能变得非常健康。

  我们常说很多疾病、肥胖都有家族史,那么到底是遗传基因在引领,还是生活方式影响了下一代?

  基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,而我们的生活习惯却掌握在自己手上。

  到底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呢?接下来说说

   

  注意,这里所说的瘦,并不是指消瘦,而是一种健康的状态。

  1. 吃饭细嚼慢咽

  细嚼慢咽好处很多,对于胖人来说最大的一点就是更容易产生饱腹感,有利于预防肥胖。

  狗狗给一个参考建议(但也不要太教条主义,把食物嚼碎就可以了):

  ▼

   

  那到底咀嚼多少下,才算细嚼慢咽?

  每口咀嚼25下。

  2. 吃原味食品

  原味的食物更加接近食物的原来的味道,不额外添加食材、过多的调料,也就不会额外增加热量。

  ▼

   

  3. 饭前喝汤

  俗语说“饭前喝汤,苗条健康”。餐前喝汤,能够提供一部分饱腹感,吃正餐时就不容易吃过量。

  如果已经吃饱了,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,造成肥胖。这点和饭饱后再吃水果也是一个道理。

  当然,饭前喝汤也要看是什么汤,假如油脂很多,汤色浓,也不要喝。

  4. 零食绝缘体

  一包零食能吃到“天荒地老”,甚至有些人,零食可以存到过了保质期。

  不相信?测验一下你身边的瘦子女同事,递包薯片过去,她保证回你一个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:

  ▼

   

  5. 食量不大,每次吃到7-8分饱

  很多人不太明白几分饱到底是多少,维他狗列了一张表格,你们可以做参考,自己平时再多尝试摸索,就能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了

  ▼

   

  6. 经常在家吃饭

  回家的话,可以摄入更多的蔬菜和水果、更少的油炸食品,和常在外就餐相比,不利于发胖。

  同时,还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相处,心情更好,亲手做饭的话就更棒了,另一半会更加爱你~

  总结

  ▼

   

   

  看到这里,你也许想说,这些一点也不新鲜,地球人都知道。

  但是,知道和行动是两码事,如果再这样置若罔闻,无动于衷下去,你和你的后代永远只配当胖子。

  参考文献

  [1] 中国营养学会.中国居民膳食指南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.

  [2] Robinson, E., Almiron-Roig, E., Rutters, F., De Graaf, C., Forde, C. G., & Jebb, S. A. (2014).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eating rate on energy intake and hunger.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, 100, 123–151.

  [3] 王旭峰. 细嚼慢咽好处多[J]. 保健与生活, 2012 (5): 16-17.

  [4] 詹秀华. 饮食习惯与健康[J]. 医学信息: 中旬刊, 2010, 5(7): 1940-1941.

  维他狗营养家

  团队由国家二级营养师,食品科学硕士,执业药师等组成,文章入围2017食品药品科普评选,获得人民卫生出版社举办的辟谣科普大赛二等奖,被人民日报、科普中国网等200+个平台转载。

 

文章摘自科普中国